close

古蹟不是不能標租,重點是標到如何經營

 
最近許多媒體報導財政部準備標租公有閒置古蹟,引起學界一陣撻伐。此時如果表示不同的意見,很容易被想成是為政府說項。「標租」二個字,不管怎樣解釋,都無法讓人與商業、銅臭撇清關係,因此此時講一些支持或贊同的意見,恐怕並不討人喜歡。不過我還是要忠於自己的判斷,誠實說心裡的話。我想,問題的重點真的不在「租金」可以標多少,而是在標完了之後怎樣經營管理,所以重點是「經營管理」,而不是可為政府帶來多少的租金收入。然而,不標租,如何能讓閒置發慌的古蹟能夠有機會活化利用?當然,專家學者可能有許多的發想、建議可供參考,有無作用,則是另外一回事。
最近幾年用了不少時間看各地的古蹟,有兩個狀況最令人氣結。第一種狀況是古蹟(或歷史建築)根本不開放,另一種狀況是古蹟在整修之中,所以,同樣也是不開放。你可以說,這是你個人事先要問清楚再前往的問題,沒問清楚,貿然跑去吃閉門羹,錯在自己。也是,如果事先沒有詢問,但是,如果你想去溪頭旅遊,想去妖怪村玩玩,你需要事先問清楚有沒有開放嗎?所以,首先面臨的問題是:為什麼是閒置而不開放?開放好像不是常態,所以要事先求證。我比較喜歡去祠廟類的古蹟,原因無他,就是幾乎沒有不開放的問題。「宮廟」又比「宗祠」開放,幾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開放。
古蹟不開放,如果是因整修之中,尚可理解,雖然整修的期間常常經年累月,封閉一年半載,不足為奇,但總有開放的時候。可是有些古蹟的不開放,其實是沒有辦法經營管理,即使應付開放,亦顯得空空蕩蕩,了無生氣。這樣的古蹟是專家學者的標本,而不是百姓的文化資產。
「標租」很難聽,顯然是出自於公務員腦袋想出來的詞彙,正確的議題是經營管理,如何能夠向民眾開放,觀眾願意親近,古蹟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。
近日去了一趟高雄,去參觀「鳳儀書院」,覺得她是一處活化利用古蹟(或歷史建築)滿有成效的一個場所。雖然她在古蹟修繕方面不盡理想,修舊不如舊,但是卻滿受到歡迎的。我不清楚她是以怎樣的方式「標租」或「委辦」,但是她有在經營,而且還經營的相當不錯。有幾張圖大家可以看看。


書院是古時童生讀書的地方,與科舉考試有關,而封建社會讀書考試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做大官,衣錦還鄉。所以「鳳儀書院」,將官大爺騎馬出巡的模樣做成大型人偶,放在庭院,供人欣賞、拍照。人偶做得活潑生動有趣,讓來賓樂於親近。書院古蹟不至於冰冷且嚴肅。
 
上面這張圖是過去科舉考試的試場,一個個小房間,可讓觀眾入內體驗關在裡面作答的感覺。
上面這張圖,以淺顯的圖說方式表現科舉考試的制度、考試的各個環節,活潑、有趣。
其實,臺灣古蹟活用成功的例子很多,例如,花蓮的慶修院,參觀民眾亦顯得頗為踴躍,而參觀之後民眾都留下良好的印象,久而久之,自然有口碑出來。不過,臺灣古蹟有更多是空蕩蕩,難以引人產生興趣前往觀覽。這樣的古蹟往往無人聞問,沒有機會被欣賞、被喜愛。她就像倉庫的藏品,你說她珍貴,對,因為她是古蹟,但是她的價值僅存在於學者專家的研究報告,不在庶民百姓的生活裡頭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草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